//
//
//
//
//
//
//
//
//
//
软件Tags:
除了获得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,填写志愿书同样是考生们必须重视的一项关键任务。除非你是那些被各大高校争相录取的优秀学子,通常情况下,我们都需要认真填写志愿。在此,我们为您推荐一款2016年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,借助此系统,您可以预先模拟填写志愿的情形,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如何进行志愿选择。
1、在估计成绩为600分或重点线下50分的情况下,如何确认自己的位次排名?
2、这个分数及位次适合报考哪些学校和专业?
3、在适合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之中,如何明确目标学校和专业?
考生与家长需要解决这三大问题,实际上是“志愿三步曲”(如左图)中的三个环节:①确认位次;②信息收集;③志愿选择。在教育部的“阳光高考”信息平台(http://gaokao.chsi.com.cn)中,该三步曲导航图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内容与功能链接。接下来,将对这三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。
高考志愿的填写,首要任务是确定考生成绩所处的相对位次,才能在众多高校与专业中,为自己找到最适合的选择,并为信息收集与目标志愿的确立指明方向。
相对位次是指考生在省内或地区内文理科(或综合)的成绩排名。
目前在填报志愿的时间上,分为“考前估分、考后估分、考后出分”三个阶段。在不同阶段,考生确定自己成绩相对位次的方法各有不同:
1、考前估分:依据省区县模拟考试的成绩排名,并结合平日成绩及临场发挥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。由于模拟考试与正式高考之间还有一段时间,考生也可以尝试目标估算法,如预估能够达到本科一批线上50分的目标成绩,进而参考往年本科一批线上50分的成绩位次,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位次。
2、考后估分:通常所在中学的教师会根据考生的估分情况,对当年的分数线进行预判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考生可以大致掌握自己的估分与预估分数线之间的差距,例如本科一批线上50分,然后参考往年本科一批线上50分的成绩位次。此方式需注意个人估分与预估分数线均可能存在偏差。
3、考后出分:当省级招生办公室公布考生成绩时,也会同时公布考生的成绩排名或相对位次。在估分的过程中,考生应多向中学老师请教,他们不仅经验丰富,且对考生的情况了解较深。往年的成绩位次查询可参考省级招生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,亦可使用部“阳光高考”信息平台——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的位次查询功能。
在确认相对位次后,便可根据自身的分数和位次选择适合报考的学校或专业。
以北京理科590-620分为例,适合报考哪些学校或专业?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参考的信息量颇为庞大,但首先应关注各高校各专业往年录取的分数及位次,这将帮助考生与家长迅速缩小目标学校和专业的范围。
需要提醒的是,往年录取分数这类信息数据极为庞杂,相关系统与书籍种类繁多,参考的价值良莠不齐,选择时需注意:
①信息数据的来源;②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与参考价值;③信息检索的便利性。
以下以教育部“阳光高考”信息平台——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为例。
该系统根据考生确定的分数与位次,检索到匹配的学校和专业(如下图):
从检索结果中,考生再通过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,结合个人兴趣与特点,选择适合的学校或专业,作为初选志愿(迈入第三步)。此外,考生可利用该系统,根据不同批次选择多个初选志愿方案,后续将进行具体介绍。
事实上,第三步初选志愿的过程,也是第二步搜集与分析高考信息的过程,因此这三步曲也可以理解为下图所示的三步骤。由于“信息收集”中有部分工作是在初选志愿之前进行,因此将“信息收集”作为独立步骤体现,而将初选志愿和精选志愿合并为第三步。
经过第二步的信息收集后,考生的目标与方向会愈加明确,可以相对集中地关注相关学校与专业。随后经过细致的分析、比较与咨询,最终确定报考的学校与专业。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将第三步的选择志愿分为“初选志愿”和“精选志愿”两个阶段,两者的区别在于:
“初选志愿”是通过分析招生“外观信息”,帮助考生缩小学校和专业的范围。初选志愿的过程与第二步的信息收集过程相辅相成。
“精选志愿”是在“初选志愿”的基础上,重点分析招生“内涵信息”,以帮助考生深入理解不同学校与专业间的差异,最终锁定目标学校和专业。接下来将结合“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”介绍如何进行初选志愿和精选志愿。
一、初选志愿
考生确定位次后,在功能页面上选择相应的查询条件(如图所示)。系统根据查询条件,展示匹配的结果(如图所示):
考生可以从匹配结果中,通过比较各高校往年录取的分数、位次及人数,进行志愿初选,并将初选志愿加入收藏夹。
系统允许考生保存最多六个初选志愿方案,方案名称可自行设定,例如“保守”、“适中”、“冒险”以体现方案的风险级别,也可使用“北京”、“上海”、“广东”来命名院校所在的省市,亦可按照录取批次来命名。每个初选志愿方案最多可选择20个志愿(相同学校不同专业视为多个志愿),方案中的志愿可进行增减。
二、精选志愿
在完成初选志愿后,再通过分析比较学校间与专业间的内涵差异,进行精选志愿。学校的声誉并不代表其所有学科专业都出色,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,无论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,还是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,内涵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。“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”将从生源质量、学生规模、学科设置(包括本科、硕士和博士点)、特色专业建设、学科排名及国家重点学科等多方面,帮助考生与家长了解专业学科间的差异。
针对某个初选志愿方案,考生可以对其内的各个志愿进行进一步精选,如图所示。可以比较学科间的差异,也可以再次对初选时的分数、位次进行比较,还能够比较学校的属性。通过这样的比较,最终精选出理想的报考志愿。与初选志愿相同,精选志愿也允许保留相应数量的志愿方案,每个方案最多可选择10个志愿,并可进行增减。
平均分:是指该专业在各省近几年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分,主要用于比较学校该专业在各省的生源质量情况。用户可以点击下拉框,逐省进行比较。由于各地高考试卷不统一,难易程度有所不同,招生计划也不尽相同,因此在比较学校之间的生源差异时,需考虑可比性。例如,在同一地区的学校,最好比较它们在当地的录取平均分,同时参考其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平均分;如果比较不同地区的学校,最好避免直接比较两个学校所在省市的平均分,而是应当比较两校在第三个省市的录取平均分。
相关学科点:是指该专业所属学科在学校各专业点的分布情况。以“机械类”为例,该类学科的本科层次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工业设计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12个专业;其对应的研究生层次“机械工程类”学科,共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机械设计及理论、车辆工程4个专业。相对而言,学科专业点越多,越能体现该校该学科的培养水平。点击具体学科点数,可以查看学校在该学科下涉及的研究生专业点的分布情况。
毕业生数:有助于考生大致了解专业的培养规模。
用户帮助:在使用“阳光高考”信息平台或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的过程中,如遇到使用问题,可与网站客服人员进行咨询。